《電鰻財經》電鰻號/文
1074萬元罰單如一記警鐘,敲響在中國太保的發展之路上。罰單背后,折射的不僅是具體業務操作的失范,更對行業起到警示作用。
7月11日,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行政處罰信息。因存在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備案的保險條款、費率,投保信息管理不規范,報送的報告、數據不準確等違法違規行為,中國太保旗下核心子公司太保產險、太保壽險及相關責任人合計被罰1074萬元。
公告顯示,因存在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備案的保險條款、費率,投保信息管理不規范,報送的報告、數據不準確等違法違規行為,太保產險被警告并罰款472萬元,安徽分公司被罰款30萬元,河南分公司被罰款50萬元,相關責任人被警告并罰款共計99萬元。
與此同時,同樣因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備案的保險條款、費率,給予投保人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,報送的報告、數據不準確等問題,太保壽險也被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警告并罰款353萬元,相關責任人一同被警告并罰款共70萬元。上述罰款項合計,太保產險、太保壽險及相關責任人合計被罰1074萬元。
相關媒體報道稱,數據顯示,2025年前五月,太保產險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為923.82億元,同比僅增長0.5%。2025年一季度,中國太保實現營業收入937.17億元,同比減少1.79%;凈利潤96.27億元,同比減少18.13%。
此外,今年第一季度,中國太保合計實現保險服務收入695.50億元,同比增長3.9%。其中太保壽險實現保險服務收入209.80億元,同比僅增長0.6%;太保產險實現保險服務收入477.41億元,同比增長4.8%。
破局之道在于構建"合規即競爭力"的新型發展范式。中國太保需要將此次處罰轉化為制度再造的契機,建立貫穿產品設計、銷售服務、理賠管理的全流程合規體系。在數字化轉型中植入合規基因,通過科技手段實現業務可追溯、風險可預警、責任可認定。只有將合規要求內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,才能在嚴監管環境下實現可持續增長。
《電鰻財經》將繼續關注后續發展。
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