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電鰻財經》電鰻號/文
當前,中國汽車市場正經歷深刻變革,新能源與智能化浪潮沖擊傳統產銷模式。然而,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,汽車經銷商群體卻頻頻發出"淘汰落后產能"的呼聲,反映出車企與渠道間的矛盾仍未緩解。
近年來,部分傳統車企為消化庫存,仍向經銷商強行壓庫,導致終端渠道資金鏈承壓。一位華北地區經銷商坦言:"燃油車滯銷,新能源轉型又需巨額投入,車企若繼續向渠道轉嫁風險,只會加速4S店退網。"
這種矛盾的本質,是車企產能規劃與市場需求脫節。部分合資品牌仍依賴老舊平臺生產低競爭力車型,而經銷商則被迫為落后產能買單。行業專家指出,若車企不及時調整產品結構,渠道端的反噬將影響整體品牌健康。
經銷商滿意度調查顯示,車企在商務政策、技術支持、利潤分配等方面的表現均未達預期。尤其在新車銷售利潤萎縮的背景下,售后服務體系不完善、數字化賦能滯后等問題進一步激化矛盾。
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,傳統"主機廠主導"的產銷關系已不適應新競爭環境。新能源直營模式的興起,暴露出4S店模式反應遲緩、成本高企的短板。經銷商群體呼吁車企從"壓庫式合作"轉向"價值共創",例如開放區域營銷決策權、共享用戶數據、聯合開發售后服務產品等。
要真正提升經銷商滿意度,僅靠淘汰落后產能遠遠不夠。車企需從三方面破局:一是建立柔性生產體系,以終端訂單驅動排產;二是將經銷商納入電動化轉型生態,例如聯合投資充換電設施;三是重構利潤分配機制,通過金融保險、二手車等業務拓寬盈利渠道。
值得警惕的是,若車企繼續忽視渠道訴求,可能引發大規模退網潮,最終損害自身銷售網絡穩定性。行業洗牌期,唯有構建"主機廠-經銷商-用戶"三方共贏的生態,才能實現可持續增長。經銷商滿意度的觸底反彈,或將是中國汽車市場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。
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