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??????《電鰻財經》電鰻號/文
????????港股生物科技板塊近年來的“狂奔”,核心引擎在于創新藥的突破性進展。從PD-1抑制劑到CAR-T療法,本土藥企的研發管線密集兌現,疊加港股18A制度對未盈利企業的包容,吸引資本持續涌入。2025年,多款國產創新藥獲批海外市場,進一步點燃行業熱情。然而,狂奔之后,市場更關注的是這種高增長能否持續?業績與估值又能否實現“雙擊”?
????????創新藥企的估值邏輯長期依賴管線預期,但二級市場正逐漸從“看管線”轉向“看營收”。例如,某頭部藥企的PD-1產品年銷售額突破50億元,驗證了商業化能力。未來2-3年,能否將臨床優勢轉化為市場份額,是業績增長的第一道門檻。
????????國內醫保控壓下,出海成為藥企的第二增長曲線。但FDA審批趨嚴、地緣政治風險等挑戰不容忽視。
????????港股流動性壓力、經濟周期等外部因素壓制估值,但中國創新藥“簡易續約”等政策又為行業托底。短期看,板塊分化不可避免擁有差異化技術(如ADC、雙抗)且現金流穩健的企業更易獲得溢價;長期看,行業洗牌后將走向“強者恒強”。投資者需在“高彈性”與“確定性”間平衡——業績兌現者享受估值提升,而“故事型”公司或面臨出清。
推薦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