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電鰻財經》電鰻號/文
2025年截至目前,已有72家擬IPO企業排隊多年后選擇撤材料離場,有的企業熬過三年財務核查,卻在上市臨門一腳時主動棄權;有的因板塊定位不符被勸退,暴露出盲目"闖關"的投機心態。這波撤退潮像一面鏡子,照見了注冊制下"申報即免責"思維的失效,也折射出資本市場從"重數量"向"重質量"的深層轉向。
監管層對"帶病申報""一查就撤"現象的零容忍態度日益明確。典型案例中,某醫療企業因推廣費用畸高被現場檢查,某科技公司核心技術遭連環問詢后倉促撤退。這些案例揭示新監管邏輯:以問詢函為手術刀,剔除財務粉飾、業務空心化的偽科技企業;用現場檢查作篩網,攔截企圖"渾水摸魚"的投機者。當審核重心從"能不能上市"轉向"該不該上市",撤退潮實則是市場凈化必經的陣痛。
撤退企業的招股書里藏著共性密碼,過度依賴單一客戶、毛利率畸高卻無專利支撐…這些曾被資本故事掩蓋的硬傷,在注冊制全鏈條監管下無所遁形。反觀成功上市者,多是深耕產業鏈關鍵環節的"小巨人"。上市不是終點而是起點,資本不愿再為"PPT"買單。
72次撤退猶如一場資本市場的壓力測試,測量著企業成色與市場理性的平衡點。當IPO不再是造富神話的快捷通道,而是長期主義的試金石,適時的撤退或許比勉強的上市更能體現商業智慧。就像茶樹需經歷寒冬才能積累香氣,企業也需要在資本市場的周期性調整中學會敬畏規則。這場沒有硝煙的撤退戰,終將讓真正有價值的企業浮出水面。
推薦文章